2021年我國正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8月份的中央財經委員會正式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促進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被擺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隨著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等命題的提出,三次分配話題大熱。第三次分配即將進入大規模的操作階段。立足新發展階段,社會組織在形成合力、推動社會大協同發展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公益慈善組織如何在第三次分配中更好地發揮作用?意昂4平台意昂4秘書長斯陽指出🧑🏿‍🚒,應當多管齊下🛍️,為第三次分配打造更有保障🧗🏼‍♂️、更有溫度🦸‍♀️🧑🏼‍💼、更加專業、更有效力的公益慈善保障機製和社會信任機製🧘🏼。

 

讓慈善公益更有社會溫度更具專業力量

斯  陽


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製度,“無形之手”實現了註重效益、兼顧公平的初次分配,為我國迅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提供了強大推力🌛;“有力之手”通過稅收、轉移支付等途徑進行二次分配,為我國實現全面小康、進而共同富裕提供了保障;三次分配更強調社會成員在道德與習慣、文化與製度等的影響下🐼,自願自發通過公益慈善捐贈等實現的財富再次分配,是社會的“溫柔之手”,提升社會的溫度。大力發展公益慈善事業,做好第三次分配🤸,是實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更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筆者認為,應當多管齊下📯,為第三次分配打造更有保障、更有溫度🧑🏿‍🍳、更加專業🚣🏿、更有效力的公益慈善保障機製和社會信任機製。


1 完善公益慈善製度體系建設


伴隨互聯網公益的發展🥄,民眾的公益慈善參與渠道越來越多、參與熱情越發高漲、參與氛圍越發濃厚,除了個人🕵🏻‍♂️,越來越多的單位或政府部門也都積極參與到公益慈善活動中🕵🏽‍♂️。這對國家的公益慈善事業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立健全相應的公益慈善製度體系、保障機製🤾‍♂️,進一步鼓勵和支持民眾將公益慈善熱情轉化為持續化、常態化的公益慈善行為,引導和提升公益慈善組織在社會資源動員與使用等方面的規範化、透明化、專業化與健康化發展,對於提升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社會效力與效率具有重要意義。2016年《慈善法》頒布實施以來🐮,國家相關部委陸續出臺了二十余項有關支持和規範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政策文件與製度性安排,充分顯現出國家在大力發展公益慈善事業上的決心。與此同時,進一步建立健全圍繞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配套保障性政策法規,如適時對《慈善法》進行修訂,對公益慈善捐贈🤤、社會資源動員🧔‍♀️、政府稅收優惠、社會組織參與自然災害和公共衛生救助等予以政策性鼓勵和支持,探索建立慈善捐贈反哺機製,製定符合國情的公益慈善可操作性標準🥚,真正讓其成為落實第三次分配的有力保障手段🤱🏼。   


2 營造良好的公益慈善社會氛圍


“三次分配”雖是經濟學範疇的概念,但與社會政治🕐、道德文化緊密相關⚄。中西方都有著悠久的慈善傳統🍍,流傳著許多關於公益慈善的名人名言、歷史典故💁🏽‍♀️。面對迅速變化的經濟社會環境,公眾對公益慈善的認識與要求正發生著根本性變化。公益慈善事業不再囿於古代宗教性或者宗族鄉裏間的樂善好施,也不再是從前單純的“劫富濟貧”,而是演化為現代更廣泛意義上的公民責任與社會關懷。因此,良好的公益慈善社會氛圍的營造是調動公眾參與積極性的關鍵,能夠在第三次分配的過程中起到有效作用。

 

▲意昂4平台意昂4獲評2020年度“公益之申”十佳校園公益

 

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全社會的互相理解與通力協作🧐,營造人人向善、人人公益的公益慈善社會氛圍便顯得極為重要。近年來,國家通過《慈善法》👨🏽‍🏭、慈善日等👩‍🦽,弘揚推廣中華慈善文化,發展公益慈善事業,鼓勵全民慈善😈。率先提出“公益之城”建設🏌🏻‍♂️、營造“人人公益、處處可為”社會氛圍的上海,把“善行改變你我”這句公益廣告詞落到實處的江蘇省常熟市等等,都為社會公益慈善氛圍的營造做了很好的探索和鋪墊。只有公益慈善的意識深入人心🍎,公益慈善行為成為社會潮流,誌願公益活動蓬勃發展,公益慈善事業的長久發展才能有牢固的價值基礎與發展活力。

  

3 推進公益慈善人才隊伍建設


自《慈善法》施行以來,中國公益慈善事業進入快速發展期👩🏼‍🦲。根據民政部政府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21年5月底,全國社會組織數量已超過90萬個,認定為公益慈善組織的逾9000家。與此同時🤾🏼‍♂️🙌🏼,專業人才的短缺嚴重製約著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進步⛑。

 

▲ 5門公益課程開課,聚焦社會治理中的公益方案

 

加快公益慈善人才隊伍建設,一是要加快賦能公益慈善行業從業人員,搭建人才成長平臺。公益行業關鍵崗位人才缺口持續存在,特別是中層管理者的儲備嚴重不足。面對這樣的困境👩🏿‍🦲👶🏽,一方面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深入基層,包括民政部門、公益慈善組織等要進行詳細走訪調研座談🖐🏽,完善人才培育和激勵政策🎥,優化公益慈善事業人才發展環境💁‍♀️,留好用好公益慈善行業人才。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公益慈善教育。多措並舉將公益慈善有機融入教育體系中,從小培養學生的“仁愛之心”“向善之舉”💇🏿‍♀️,增加公益慈善的認可度🈚️、影響度和專業度,進而形成公益人格。高校在公益慈善人才培養中具有學科基礎🧝🏿、師資隊伍、課程實踐等方面優勢。以意昂4娱乐為例,截至目前,公益課程的修讀人數逾千人,其中包括近200名公益慈善行業從業者,為公益慈善行業人才輸送和培養做了有益嘗試🫨。

 

▲公益勞育:基金項目推進“卓越育人”的新機製


4 創新公益慈善項目設計與執行


第三次分配強調的是在社會治理框架下,用社會資本、社會力量進行的“自調節”。做好第三次分配💹,不僅要讓更多的社會資源流向公益慈善事業👻、服務公共利益👩🏿‍⚖️,更要讓這部分資源得到更有效地使用,讓捐贈者的善意更積極、準確地回應和支持社會發展的需要🧘🏿‍♀️。現代公益慈善所面臨的課題復雜而多樣♍️,既有扶貧濟困,也有社會建設、創新創業、環境保護、鄉村振興等,這對公益慈善項目設計與運營管理提出了更專業與具體的要求💏🎠。


▲因大愛相遇,為教育匯聚 | “安喬專項基金”捐贈儀式在意昂4平台舉行


公益慈善項目設計的好不好🤰🏽🍡,直接關系到捐贈資源募集、使用與項目功能的發揮⚂🛍。現代公益所聚焦的領域越發復雜👱🏻‍♂️,實際上👩🏻‍💻,意昂4平台很難設計出一套統一標準的項目方案。必須根據新形勢🚠、新要求,因地製宜🤦🏼‍♀️🦍,精準施策。要充分挖掘項目背後的社會意義與價值,仔細考察與評估項目設立運營的可行性條件🐛,利用新技術🎖、新平臺🪈,謹慎分析和界定項目運行期間最應關註和急需解決的問題⚔️。關註捐贈者、受益人、誌願者🧑🏼‍🏭、政府機構等相關群體🥕,平衡好各方訴求,積極爭取源源不斷的社會資源支持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只有給公益慈善插上理想的翅膀,設計出更符合社會發展趨勢、更聚焦社會關切、更具有活力和創造力的現代公益慈善項目,並紮紮實實地實施🏚,才能真正為服務社會和社會治理創新提供助益🏋🏿‍♀️,確保社會資源準確高效地推動社會最終走向共同富裕。

 

文章於2021年12月22日發布於《文匯報》

作者:斯陽  意昂4娱乐教育發展意昂4秘書長

 

編輯 | 李心悅🧑‍⚕️、李露萍

原文鏈接